您好,欢迎进入诸城市双骏食品机械有限公司官网!

全国咨询热线

15763049535

高温杀菌锅处理熟食杀菌的核心注意事项​

发布时间:2025-09-26 08:47浏览次数:

高温杀菌锅处理熟食杀菌的核心注意事项

熟食因经过前期加热加工,富含蛋白质、脂肪等营养成分,且水分含量较高(通常在 40%-70%),易滋生沙门氏菌、李斯特菌、枯草芽孢杆菌等微生物(部分芽孢可耐受 100℃以上高温),同时杀菌后需保持原有口感(如肉质鲜嫩、酱汁浓郁)与营养(避免蛋白质过度变性、维生素流失)。因此,使用高温杀菌锅对熟食进行杀菌时,需兼顾 “杀菌彻底性”“品质稳定性”“操作安全性” 三大目标,重点关注以下六大核心问题:

一、杀菌前预处理:从原料到包装的 “源头控菌”

(一)熟食原料与加工过程的微生物管控

若杀菌前熟食已携带大量微生物(如原料不新鲜、加工环境卫生不达标),即使后续高温杀菌,也可能因 “初始菌量过高” 导致杀菌不彻底(如部分芽孢未被完全杀灭)。需注意:
  1. 原料选用:优先选择新鲜、无变质的食材(如肉类需符合 GB 2707《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鲜(冻)畜肉》),避免使用临近保质期或有异味的原料,从源头减少初始菌量;
  1. 加工卫生:熟食制作过程需在洁净车间(符合 GB 14881《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生产通用卫生规范》)进行,操作人员需穿戴无菌工作服、手套,工具(如切菜板、搅拌器)需提前高温消毒,防止加工环节二次污染;
  1. 冷却时效:熟食制作完成后,需在 2 小时内(夏季 1 小时内)冷却至 25℃以下(或通过快速冷却设备降至 10℃以下),避免长时间处于 “20-40℃危险温度区” 导致微生物大量繁殖 —— 若冷却不及时,即使后续 121℃杀菌,也可能因初始菌量过高引发 “杀菌后复燃”。

(二)包装材质与密封性的适配性选择

熟食多采用真空密封包装,包装若不耐高温或密封性差,会直接导致杀菌失败或产品变质,需注意:
  1. 材质耐高温性:需选择耐受 115-121℃高温的包装材料,如 PET/PA/PE 复合膜(常见于真空包装卤味)、马口铁盒(如午餐肉)、耐高温玻璃瓶(如酱肘子罐头),严禁使用普通 PE 袋(耐受温度≤80℃)、纸质包装(易吸潮破损),避免杀菌时包装熔化、破裂;
  1. 包装密封性检测:包装前需检查密封边是否平整、有无褶皱或划痕,包装后需通过 “真空度检测”(如真空表读数≥-0.09MPa)或 “浸水试验”(将包装浸入水中观察有无气泡),排除密封不严的产品 —— 若包装漏气,杀菌时高温蒸汽会进入包装内部,导致产品受潮、污染,且无法形成商业无菌环境。
  1. 包装规格与填充量:同一批次杀菌的熟食包装规格需一致(如均为 200g / 袋),避免因 “大小差异” 导致杀菌时受热不均(小包装升温快、大包装升温慢);同时填充量需适中,预留 5%-10% 的膨胀空间(如带汤汁的熟食,汤汁填充量不超过包装容积的 90%),防止杀菌时因温度升高导致包装胀裂。

二、杀菌参数设定:精准匹配熟食特性,避免 “过度” 或 “不足”

不同类型熟食(如肉类、豆制品、卤味)的成分、水分含量差异大,若统一采用固定杀菌参数,易出现 “杀菌不彻底” 或 “品质破坏”,需注意:

(一)根据熟食类型调整温度与时间

  1. 高蛋白高脂肪类熟食(如酱牛肉、卤猪蹄):这类熟食易滋生肉毒杆菌芽孢(耐受温度高),需采用 “121℃,0.15MPa 压力,杀菌时长 25-35 分钟”,确保芽孢完全杀灭;同时需控制升温速度(每 5 分钟升温 5-10℃),避免高温快速冲击导致肉质紧缩、口感变柴;
  1. 豆制品类熟食(如卤豆干、素鸡):豆制品蛋白质含量高但质地较软,过度杀菌易导致口感发绵,建议采用 “115-121℃,0.12-0.15MPa 压力,杀菌时长 15-20 分钟”,平衡杀菌效果与口感;
  1. 带汤汁类熟食(如卤鸡爪、夫妻肺片):汤汁可加速热量传递,杀菌时间可适当缩短(比同类型无汤汁熟食少 5-8 分钟),但需确保汤汁均匀覆盖食材(避免食材露出汤汁表面,导致局部杀菌不达标),同时控制汤汁盐分(含盐量过高可能影响温度传递,需适当延长 1-2 分钟)。

(二)确保杀菌锅内温度均匀性

若杀菌锅内部存在 “温度死角”(如锅底、角落温度低于设定值),会导致部分熟食杀菌不彻底,需注意:
  1. 设备预热与冷空气排除:杀菌前需将杀菌锅预热至 80-90℃,并打开排气阀排净锅内冷空气(冷空气导热性差,会导致局部温度偏低),排气时间不少于 5 分钟,直至排气口持续排出饱和蒸汽(无白雾);
  1. 装载方式规范:熟食包装需分层摆放,层与层之间预留 3-5cm 间隙,避免堆叠过密(如将包装紧贴锅壁或相互挤压);同时采用 “错位摆放”(如上层包装与下层包装错开位置),确保蒸汽能均匀穿透每一个包装,减少温度差异(锅内各点温度波动需控制在 ±0.5℃以内);
  1. 定期校准温度传感器:每月需使用标准温度计(精度 ±0.1℃)校准杀菌锅的温度传感器,避免因传感器误差导致参数设定不准(如实际温度 118℃,传感器显示 121℃,会导致杀菌不彻底)。

三、安全操作规范:防范高温高压风险

高温杀菌锅运行时温度可达 121-135℃、压力 0.15-0.2MPa,操作不当易引发蒸汽泄漏、锅体爆裂等事故,需注意:
  1. 升温升压控制:严格按照 “阶梯式升温” 程序操作(如从常温→60℃→80℃→100℃→121℃,每阶段保温 5 分钟),避免升温过快导致锅体压力骤升;升压时需缓慢打开蒸汽阀,控制压力上升速度≤0.02MPa / 分钟;
  1. 安全附件检查:杀菌前需检查安全阀(是否在有效期内、起跳压力是否与设计压力匹配)、压力表(精度等级≥1.6 级、指针是否归零)、爆破片(有无变形或锈蚀),确保所有安全附件正常工作 —— 若安全阀失效,需立即停止使用,更换合格附件后再启动;
  1. 杀菌后泄压与冷却:杀菌结束后,需先关闭加热源,待锅内温度降至 100℃以下、压力降至 0.02MPa 以下时,再缓慢打开排气阀泄压(泄压速度≤0.03MPa / 分钟),严禁带压开盖;冷却时可采用 “冷水喷淋” 或 “通入冷却水”,但需控制冷却速度(每 5 分钟降温 5-10℃),避免因温差过大导致锅体变形或包装破裂(如玻璃瓶包装冷却过快易炸裂)。

四、合规与验证:确保符合食品安全生产标准

熟食杀菌需满足食品行业合规要求,避免因流程不规范导致产品无法通过监管抽检,需注意:
  1. 杀菌参数记录与追溯:每批次杀菌需详细记录 “杀菌温度、压力、时长、操作人员、产品批次号” 等信息,记录保存期限不少于 2 年(符合 SC 食品生产许可要求),便于后续质量溯源;
  1. 杀菌效果验证:每季度需进行 “生物指示剂验证”,使用枯草芽孢杆菌黑色变种孢子片(耐受 121℃,D 值 1.5-3.0 分钟),将孢子片放入杀菌锅内最易出现温度死角的位置(如锅底角落),杀菌后培养观察 —— 若孢子片全部无菌生长,说明杀菌效果合格;若有孢子存活,需排查参数设定、设备温度均匀性等问题并整改;
  1. 成品抽检:杀菌后的熟食需抽样进行 “商业无菌检验”(按 GB 4789.26《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微生物学检验 商业无菌检验》),同时检测感官指标(如色泽、气味、口感)、理化指标(如水分、pH 值),确保产品既无菌又符合品质要求。

五、后续环节管控:延伸杀菌效果,避免二次污染

杀菌后的熟食若储存、运输不当,仍可能被污染,需注意:
  1. 冷却后储存:杀菌冷却后的熟食需在洁净车间(温度≤25℃、相对湿度≤65%)进行分拣、装箱,避免在露天环境下操作;储存时需离地离墙(距离地面≥10cm、距离墙面≥5cm),防止受潮或被地面微生物污染,常温储存保质期通常不超过 6 个月(需标注明确的生产日期与保质期);
  1. 运输温度控制:运输过程中需使用密闭、清洁的车辆,夏季需配备冷藏设备(温度≤10℃),避免高温导致产品变质;运输时需轻装轻卸,防止包装破损(破损产品需立即剔除,不可销售)。

六、总结:熟食杀菌的 “核心原则”—— 精准、合规、安全

高温杀菌锅处理熟食的关键,在于 “以熟食特性为核心,平衡杀菌效果与品质”:既要通过精准的参数设定、规范的操作,确保杀灭有害微生物(实现商业无菌),又要通过预处理管控、冷却时效控制,保留熟食的口感与营养;同时需严格遵守安全操作与合规要求,防范设备风险与监管风险。
对食品生产企业而言,需建立 “全流程管控体系”—— 从原料加工到成品储存,每环节都明确标准与责任,定期开展操作人员培训(如杀菌参数设定、应急处理流程),并对设备进行维护保养(如每月清洁杀菌锅内壁、每季度检查焊接部位),才能持续生产出 “安全、美味、保质期合格” 的熟食产品,既满足消费者需求,也符合食品行业高质量发展要求。


15763049535